详解该字
读音:这个字有两个发音,分别是“gǔ”和“yù”。
含义与用法:
“汩”(gǔ)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“汩”字的本义是治水、疏通,“汩,治水也”,表明了古人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和治理。后来引申出多种意义。有水流的样子、治理、扰乱、涌出的泉水、沉没等多种含义。
它也可以指水流的样子,如“汩流”(急流)、“汩汩”。
或者用来描述扰乱的状态,如“汩乱”。在《尚书·洪范》中,“汩”字被用来表示扰乱的意思,如“汩陈其五行”。
在李白的《日出入行》中就有“羲和,羲和,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”的句子,这里的“汩没”形象地描绘了太阳沉没于波涛之中的景象 。
而“汩”读(yù),是用来描述那种速度很快的样子,比如可以说“悲风汩起”。
“汩汩”
"汩汩"(gǔ gǔ)是一个汉语拟声词,主要用来形容水流的声音或样子,类似于水车转动时河水流动的声音。它还可以比喻文思勃发,或是形容事情演进不已的状态。
在古文献中,如《文选·木华<海赋>》中就有就有“崩云屑雨,浤浤汩汩”的描述,使用“汩汩”来形容波浪声的例子。
“汩汩”也用于表达水急流的样子,可以比喻动荡不安的景象,如杜甫《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》诗中提到的“汩汩避羣盗,悠悠经十年”。
在韩愈的《流水》诗中,“汩汩”被用来形容事情演进不已的状态,如“汩汩几时休,从春复到秋”,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不断变化()。
在《新唐书·萧嵩传》中,“汩汩”被用来形容沉没或沦落的状态,如“没没汩汩,若蒙汜之落银钩”
在《新唐书·萧嵩传》里,“没没汩汩,若蒙汜之落银钩”,“汩汩”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东西沉下去或者人沦落的样子。
这些用法展现了“汩汩”一词在古文中的丰富内涵和多样表达,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汩汩”常用来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,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。通过这个词汇,我们可以感受到汉语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细腻度。
字源与演变
“汩”这个字,它的字形演变可谓是一幅流动的画卷。
在最早的甲骨文中,它的形态就像是一条蜿蜒的河流,生动地表现出水流动的样子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的形状在金文、小篆中逐渐规范化,但依然保留着水流的意象。
到了楷书时期,“汩”字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,它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“水”作为形旁,而“曰”作为声旁的组合。
说到“汩”字,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字,它的孪生兄弟“汨”。
可得看仔细喽,真的很像哦。
汨罗江
汨罗江,这条流淌在湖南东北部的河流,因屈原而闻名。它不仅是中国端午节龙舟赛的发源地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。
汨罗江看到了屈原的忠诚和悲壮,他就在这儿跳江的,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《离骚》。
现在,汨罗江不光是赛龙舟的地方,也是大家纪念屈原、传承端午节文化的重要地方。每到端午节的时候,汨罗江边都会举办大型的龙舟比赛,来缅怀这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。
文化底蕴及丰富内涵
“汩”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可能不如一些常用字那么频繁,但它在文学作品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它的形象和声音,常常被用来描绘水流的景象,或是比喻时间的流逝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水往往与生命、变化、柔和等概念联系在一起,而“汩”字所表达的水流的样子或声音,恰恰体现了这种文化意象。同时,“汩”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,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