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《红楼梦》在章回细节上,似乎没有完成,少了后四十回;并被他人代续了,可是,这部书的大方向和大结局却早已经被作者拟定好了。也就是说,这个悲剧的基调不会改变。
这部书并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,而是一部隐形的“史书”。大家不能借用文学作品的套路强行给它改编成一个“美好圆满”的结局。
贾府的败落、大观园的覆灭,代表了一个朝代的覆灭,而且,这种覆灭是没有任何起死回生的余地和充满希望的未来的。因此,贾府才不会有新生儿诞生,因为新生儿代表着希望和未来。所以说,这种覆灭是非常彻底的,几乎没有“死灰复燃”的可能。
而且,对于宝黛钗的最终结局,作者从一开始就“盖棺定论”了。根本无须过多揣测。原著真正的结局是:宝钗和黛玉都死了,并且都是死在宝玉的前头,而且,作者连宝玉是如何祭奠她们的,都写得一清二楚。
1:“怀金悼玉”最惊心,判词皆为其碑文,盖棺定论无悬念,曲中仙子皆冤魂,
作者早在宝玉魂游太虚幻境那一回里,就已经给全书做了总结概括和序言。也就是说,为了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作者狗尾续貂,曲解本意,作者提前用高度“浓缩提纯”的方式,把全书的大方向和大结局给永久定格了。甚至连一丝悬念都没给读者们留,把各个人物的命运结局,总结概述得明晰而透亮。
比如,宝玉跟随警幻仙姑去听《红楼梦》十二支神曲时,第一首便是全书的序言和故事大纲。如:
红楼梦引子》,歌词是这样的:“开辟鸿蒙,谁为情种?都只为风月情浓.趁着这奈何天,伤怀日,寂寥时,试遣愚衷,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《红楼梦》”——
一句“怀金悼玉”,尤其触目惊心。关键词是:“怀念和悼念”,什么时候才会令人怀念和悼念呢?只有在人已经死去的时候。而其中的“金和玉”分别就是金锁的主人宝钗和宝玉的初恋黛玉。
这就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:宝钗和黛玉都死了,都是被作者“追思”的人。她们究竟怎么死的,死时的状态又如何,作者为防止读者们胡乱揣测,趁便给出了具体的判词与答案。我们且来看一下原著原文:
宝玉看了仍不解.便又掷了,再去取"正册"看,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,木上悬着一围玉带,又有一堆雪,雪下一股金簪.也有四句言词,道是:“可叹停机德,堪怜咏絮才.玉带林中挂,金簪雪里埋。”
具备“停机之德”的女子,显然是指宝钗,因为宝钗符合那个时代的女德女范,并且,也当真是她一直在劝宝玉读书上进、立身扬名。跟《后汉书.列女传.乐羊子妻》典故里的乐羊子妻是一样的,几乎也做着同样的事。
宝钗的死,也十分悲惨凄凉,并且很孤独,画上画的是“雪下一股金簪”,注意,是“一股”,而并非两股。有一些无聊的后续作者,居然还猜测宝钗会改嫁贾雨村,这怎么可能呢?如果她改嫁贾雨村,怎么可能会形单影只,独自葬身于冰雪之中?不该是与贾雨村并骨或被贾雨村好好敛葬起来吗?
再说了,一个“有停机之德”的大家闺秀,怎么可能会改嫁他人?她与李纨一样,至死都不会改嫁的。宝钗比不得市井出身的贱婢袭人,她好歹也是大家闺秀,宁可玉碎也不会瓦全。尽管我并怎么不喜欢宝钗,却也不能无底线无良心的肆意诋毁诽谤她。
更何况,判词里没有一丝改嫁的痕迹,若真的改嫁了,就不配位居十二金钗之首了,宝玉也就不屑于再悼念她、怀念她。试问,哪个男人会对改嫁他人的前妻排序成心中最重要的女人呢?宝钗和黛玉并列首席,可见都是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
若是宝钗改嫁贾雨村了,宝玉恨都恨死了,还会再提她?在那个年代,这是身为男人最大的耻辱!毕竟,宝钗是他曾经的妻子而不是妾,妾是可以转送他人的,妻子却不可以。接下来,我们再说说黛玉的结局。
判词中,黛玉自然就是那个“堪怜咏絮才”的女子了。后面还有两句:“玉带林中挂,金簪雪里埋。”这就更加直白地明确了黛玉的身份。“玉带林”反过来念就是“林黛玉”,“挂”为上吊。
这说明,黛玉是自缢而亡,而并非泪尽而死、也并非投湖自尽。说白了,黛玉是被现实的“风刀霜剑”给“逼死的”。画上的两株枯木,也恰恰对应了双木成林;“枯木”为“死”。
所以说,书中的“判词”,就是她们各自的碑文,定格了她们的命运结局。已经是盖棺定论,毫无变数和悬念了。大家硬要起争议,无异于“无中生有”强词夺理。
或许读者们还有一个质疑:就是不知道宝钗大概在什么年纪死的,是否孤独终老?其实不然,宝钗死的时候也很年轻,刘姥姥已经预言过了:“一个年轻的姑娘,梳着油光的头,在雪地里抽柴草呢……”
“雪下抽柴”的故事,讲的就是宝钗,由此可见,宝钗冻死在冰天雪地的时候,年纪也不大,也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段。正因为宝钗和黛玉死的时候,都如此年轻,才更让宝玉肝肠寸断、痛心不已。
其实,黛玉和宝钗的死,以及死后宝玉的反应,在书中都有过影射和描写,只不过被我们大多数读者给忽略了。
2:主魂辅魂都是魂,三魂合体为一人,由此及彼拟来日,祭奠亡魂惊生魂
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,其实,宝钗和黛玉都有两个分身,宝钗的分身分别是袭人与金钏儿,黛玉的分身分别是晴雯和香菱。仿佛是一个人生命特征里的“三魂七魄”。
黛玉和宝钗就是三魂中的“主魂”,其余的那几位分别是她们的“辅魂”。辅魂的命运归宿直接预示着主魂的生死结局。
比如,晴雯死后,宝玉曾写过一篇祭文,就是那篇经典的《芙蓉女儿诔》,正在祭奠的时候,黛玉却从花影中现身了,倒吓了宝玉一跳,还以为是晴雯的鬼魂现身了呢。这对应了黛玉就是晴雯的主魂,此处不过是主魂现身了而已。这也暗示着黛玉的命运结局。宝玉“祭晴雯”,其实就是“祭黛玉”。
而宝钗的“辅魂”之一是白金钏,金钏死后,就是穿着宝钗的衣服下葬的。凤姐生日那天,宝玉也曾偷偷跑出去祭奠过金钏儿。他与名烟在郊外的一座井台上焚香祷告,希望金钏儿的在天之灵能早日超脱,获得新生。
回来之后,黛玉还借题发挥地暗示他不该跑出去那么远,天下井水皆为一脉,不拘哪里,舀一碗水祭奠一下也就罢了,何必拘泥于形式?期间,坐在一旁的宝钗却一言不发,仿佛元神出窍了一般。
所以说,宝玉祭奠晴雯与金钏儿的情景,实际上就是宝玉将来祭奠“宝钗与黛玉的情景”,这是对“怀金悼玉”的预演。这也间接证明了宝钗和黛玉都是死在宝玉“前头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