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改革开放发生决不是偶然的,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。
一是从我国自身情况看,历时十年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。
二是从外部情况看,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,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,我国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,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。
因此是严酷的国内困境和严峻的外部压力。迫使中国义无反顾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——这是一种被迫的选择,然而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。
02
“文革”结束时,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呢?
先看市民生活。
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。
然而,从1957年到1976年,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。
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,1976年下降到575元,不进反退,还少了49元(曾培炎主编:《新中国经济50年》,第897-898页)。
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,需凭票购买。
粮票,更是流行了40年,被称作“第二货币”。“三转一响一咔嚓”(自行车,手表,缝纫机,收音机,照相机),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,
但对很多家庭来说,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。
服装从颜色到样式,单调划一,蓝、黑、绿、灰,是占绝对“统治地位”的主色调。
03
住房相当困难。
改革开放初期,上海180万住户中,按国家标准,有98万户为住房困难户,占了总户数的一半左右,其中:
三代同室的119499户;
父母与12周岁以上子女同室的316079户;
12周岁以上兄妹同室的85603户;
两户同居一室的44332户;
人均居住2平米以下的268650户。
住房大多没有客厅,进门就是卧室,厨房,卫生间很多是几家合用。
再看农民的生活。
安徽农村最有代表性。
1977年6月,中央任命万里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。到任以后,万里先后来到芜湖、徽州、肥东、定远、凤阳等地调研,所见所闻,使他大为震惊。
他后来回忆说:“原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么低啊,吃不饱,穿不暖,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的样子。
淮北、皖东有些穷村,门、窗都是泥土坯的,连桌子、凳子也是泥土坯的,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,真是家徒四壁呀。
04
我真没料到,解放几十年了,不少农村还这么穷!(田纪云:《万里:改革开放的大功臣》,《炎黄春秋》2006年第5期)安徽凤阳县有个前王生产队,紧靠津浦铁路。
这个10户人家68口人的生产队,4户没有门,3户没水缸,5户没有桌子。
队长史成德是个复员军人,一家10口人只有一床被子、7个饭碗,筷子全是树条或秸秆做的。
安徽农村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。
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:1978年,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.67元,
其中,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。
有1.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,
1.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,
有2.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。
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,还倒欠生产队的钱。
05
1978年9月,在东北三省视察期间,邓小平说:“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,我们要注意这个话。我们要想一想,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?”
“我们太穷了,太落后了,老实说对不起人民。”
“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,哪能像现在这样,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,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?”
这一连串的“问号”,实际上也是发出了重新探索“什么是社会主义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”的强有力的信号。
社会主义绝不能够再像“文革”这样搞下去了,中国再也不能像“文革”这样折腾下去了。
影响几亿中国人的开放改革,就是邓小平这样的追问之下,在中国大地全面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