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介绍手术部位感染类型、症状以及治疗方法。
术后伤口感染在有皮肤切口的手术中比较常见,大多数出现在术后30天,也称为手术部位感染(SSI)。据不完全统计,手术后发生SSI的几率约为1%-3%,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%,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%-40%。
类型
SSI通常在手术后30天内发生,按感染发生部位可分为以下三类:①浅表切口SSI,这种感染只发生在皮肤切口周围;②深切口SSI,这种感染发生在切口下方肌肉和肌肉周围组织;③器官和腔隙SSI。除手术中涉及的皮肤、肌肉和周围组织外,这种感染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,包括器官之间的空腔间隙。
症状
SSI可能会导致伤口周围发红、愈合延迟、发热、疼痛、触痛或肿胀。三类SSI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如下:
①浅表切口SSI可产生脓液,在培养皿中培养可寻找引起感染的细菌类型,协助诊疗;
②深切口SSI也可能产生脓液。伤口部位可能无法愈合,外科医生需要重新打开伤口;
③器官和腔隙SSI是一个被炎症包裹的脓液和分解组织的封闭区域。当外科医生重新打开伤口或通过特殊X线检查,可观察到脓肿。
治疗
抗生素 可采用抗生素来治疗手术部位感染,不同抗生素疗程各不相同,但一般至少需要一周。如果伤口有引流物,可通过细菌培养寻找最佳抗生素。一些伤口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(MRSA),这种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。MRSA感染需要特定的抗生素治疗。
侵入性手术治疗 如果伤口感染很重并且位置较深,外科医生可能需要二次手术清洗伤口:①拆开缝线,打开伤口;②对伤口脓液或组织进行检测,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以及哪种抗生素效果最佳;③清除伤口周围坏死或受感染的组织;④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;⑤如有脓肿,将脓液排出;⑥用盐水浸泡的敷料和绷带包扎伤口。
伤口可能需要几天,几周,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清除感染,最终痊愈。如果伤口不能自行愈合,可能需要皮肤或肌瓣移植来闭合伤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