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2年,怀着身孕的张幼仪远赴英国寻找丈夫徐志摩。张幼仪等着和丈夫分享即将出生孩子的喜悦之情,可结果让她深深失望了。张幼仪发现,丈夫在竟然让她打掉孩子,还问她这样一个问题:“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,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?”
刹那间,张幼仪明白在丈夫心中自己一点位置也没有。继续呆在英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,张幼仪在哥哥的帮助下来到德国柏林,不久生下次子彼得。徐志摩终于再次出现了,他带来一份离婚协议书,希望张幼仪在上面签字,张幼仪签了。
身处异国他乡,儿子还在襁褓之中,而且不久夭折了,张幼仪无比绝望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,外人很难想象张幼仪内心的悲痛。多年之后,张幼仪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,“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,若不是离婚,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,也没有办法成长。”
张幼仪开始拼命读书,她知道改变自己命运唯一一条路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。在德国学习五年后,张幼仪回到了中国。亲朋好友们很快发现,原先那个唯唯诺诺的张幼仪消失了,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言出必行、做事干练的张幼仪。
凭借超乎常人的努力,张幼仪先后担任服装公司总经理、女子银行总裁等职,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。尽管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了,可张幼仪一直照顾徐家公婆。正如梁实秋在《谈徐志摩》中对张幼仪的评价,“她沉默地、坚强地过她的岁月,她尽了她的责任,对丈夫的责任,对夫家的责任,对儿子的责任—凡是尽了责任的人,都值得尊重。”
1931年11月徐志摩失事,张幼仪如同一个忠诚的妻子,她让儿子先去收尸,自己则一手操办葬礼。张幼仪也因此获得了徐家的尊敬,徐父一直视她为儿媳妇,这点至死没有改变。新中国成立前夕,张幼仪去了香港,在这里她遇到医生苏季之。
两人相处四年时间后,苏季之向张幼仪求婚。张幼仪没有立即点头答应,她写信给自己的兄长以及儿子徐积锴,征询大家的意见。没曾想,大家一致赞成,徐积锴则回信中动情地写道,“母职已尽,母心宜慰,谁慰母氏?谁伴母氏?母如得人,儿请父事。”
就这样,张幼仪在和徐志摩离婚多年后,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。张幼仪和苏季之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,两人相敬如宾,直到苏季之患癌去世。张幼仪晚年真正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快乐,她比林徽因、陆小曼都要幸福的多。
然而,张幼仪至死都没有真正原谅徐志摩当年的绝情。1988年,张幼仪在美国安详去世,享年88岁。令人感慨万千的是,张幼仪墓碑上只有四个字,“苏张幼仪”,这说明张幼仪已经她不属于徐家,而是苏季之的人,这算是对徐志摩无情的“嘲讽”。
参考资料:《谈徐志摩》、《徐志摩和张幼仪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