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4月,在敦煌的茫茫戈壁上,一位中年男子骑着一匹瘦红马,他在追与情人私奔的妻子。
情急中他坠下了马,昏迷了两天后,被途经的一支地质勘察队救起。
当他再次苏醒过来时,兰州的报纸上,已经登出了妻子与他离婚的公开声明。
图|常书鸿之妻陈芝秀
这位中年男子叫常书鸿。
1928年,他还在法国巴黎安下了一个温馨的小家。本来前途一片光明的他,却因为一个偶然的缘份,和敦煌莫高窟结下了不解之情。
于是,他拖家带口,来到了荒无人烟、满眼黄沙的敦煌。
01
1904年,常书鸿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杭州。24岁那年,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法国里昂艺术学校,专攻油画。不久,他的妻子陈芝秀也进入了法国里昂艺术学校,学习雕塑。
1931年,常书鸿的第一个女儿在法国出生了,他因里昂的一条小河给女儿取名常沙娜。
不久,常书鸿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,考入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。一家人在法国巴黎安下了一个温馨的小家。
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。沉浸在小家庭幸福中的常书鸿画下了《画家之家》这幅全家福,画中的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一看就是一个幸福之家。
图|常书鸿一家三口
常书鸿在法国如鱼得水。他的作品在法国曾先后获得两枚金奖,一枚银奖,并被里昂国立美术馆和巴黎近代美术馆收藏。很多人判断,常书鸿一定会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大画家。
1935年的一天,常书鸿像往常一样,穿过巴黎圣杰曼大道,漫步到塞纳河边。他路过一个旧书摊。他不禁翻找着需要的书籍。
这时,一本厚厚的已经泛黄的画册吸引了他的目光。这本画册上有一个大大的法文,是中国的一个地名——敦煌。
常书鸿在脑子里搜索着,敦煌位于甘肃省,河西走廊的最西端,被誉为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。而真正让它出名的是莫高窟。
常书鸿回到学校后,便开始查找所有有关敦煌的资料。
据记载公元366年,一个名为乐尊的僧人途经敦煌鸣沙山,在崖壁上开凿洞窟,打坐修行,敦煌莫高窟便发源于此。
但在此后的漫漫千年,莫高窟最兴盛的时候是在隋唐时期。到了15世纪以后,莫高窟突然由盛转衰。甚至被人们所遗忘。
1900年,6月22日,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,偶然发现了掩藏于莫高窟壁画后的藏经洞。这使得大量的敦煌遗书重现人间,被称为“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发现之一”。
1908年,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,他不仅将两千多件敦煌遗书骗购而去,还拍下了大量洞窟照片。从他的照片中不难看出,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美轮美奂。但是已呈现出萧条破败的景象。
更加令人扼腕叹息的是,当时的莫高窟根本无人保护。100年前,照片上的很多国宝,如今已不复存在。如果国宝会说话,它们是否会发出绝望的呼救呢?
当历史进程到上个世纪20年代,这些伯希和拍摄的照片,被整理成书,取名《敦煌图录》。
没想到10多年后,在法国塞纳河畔,这本《敦煌图录》会在常书鸿的手中被打开。
常书鸿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:“它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,看到祖国如此灿烂的文化,真是惭愧至极,不知如何忏悔才是。”
因为自五四以来,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,很多五四青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鄙视态度。
原本对西方艺术持膜拜态度的常书鸿,当他看到《敦煌图录》时,他被中国传统的艺术所吸引,他下定决心:我不要留在法国,我要回国,去敦煌。
02
当常书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后,同学纷纷反对:“大好的前途就在眼前,为何要半途而废呢?”
常书鸿却像着了魔似的,去意已决。
1936年秋天,常书鸿带着妻儿回到祖国,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。他一边任教一边寻找去往敦煌的机会。
真是时局不作美!1937年,正值卢沟桥事变爆发,全面抗战打响。
常书鸿被迫向学校后方转移。如果说起初去敦煌是心血来潮,而此时的磨难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,民族文化和民族尊严是多么的重要!
1941年初,常书鸿带着家人辗转来到重庆。在重庆一待就是四年,这是他人生中最漫长最煎熬的一段日子。躲避轰炸,无所事事,生活艰难。
图|常书鸿和陈芝秀
常书鸿决定辞去工作,去敦煌。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好友徐悲鸿和梁思成时。
徐悲鸿说:“你要学习玄奘苦行僧精神,抱着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的决心啊!”
梁思成也激动地说:“你这破釜沉舟的决心,令我佩服。”
而当常书鸿满心欢喜地将这个决定告诉自己的妻子陈芝秀时,陈芝秀委屈地骂道:“女儿还未小学毕业,儿子还不到两岁,这才千辛万苦在重庆安定下来,你要去什么敦煌?”
可常书鸿一旦决定的事情,九头牛也拉不回来。
1942年底,他不顾妻子的反对,只身前往兰州。次年,他与陈延儒、刘荣曾、辛普德等一起,坐汽车,再转骑骆驼,前往敦煌。一路上黄沙漫漫、狂风肆虐。
到达敦煌莫高窟后,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!他早就将路上的艰辛抛在了脑后。
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南北长约1000多米长的,近500个洞窟组成的艺术宝库,其中彩塑2000余个,壁画总面积四万多平方米。如果将这些壁画排成两米高的画面展出,这个举世无双的画廊将长达20多公里。
常书鸿彻底沉浸在这个历经千年,绚丽夺目的东方艺术世界中,他仿佛找到了人生的使命与满足。
在莫高窟217窟,盛唐时期的壁画《幻城喻品》前,常书鸿掩不住兴奋地说:“即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乔托的作品,也与之相形见绌。”
常书鸿没有想到,我们中国在唐朝时期,人物画竟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造诣。
他由起初的惊叹,到膜拜,再到后来的怜惜。
他说:“这才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东西。”
当常书鸿看到莫高窟因为肆虐的黄沙,雨水的渗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开裂、剥落、起甲时,不由惋惜起来。
图|常书鸿在临摹壁画
常书鸿的自传中记录道:“昨天458窟,唐代彩塑的通心木柱因虫蛀,突然倒塌。今天159窟唐塑天王的右臂大块脱落下来。”
除了自然因素,人为因素的破坏更是惨不忍睹。莫高窟成为了一些人的免费旅馆,南来北往的客商、淘金者、赶庙会的香火客们在莫高窟内举炊做饭、生火取暖,甚至肆意破坏。壁画上刻满了游客的胡乱题记。还有附近居民散放的牛羊,也随时威胁着洞窟的安全。如果这样继续下去,莫高窟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一片废墟。
百感交集的常书鸿做下了一个决定,他决定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,守护敦煌瑰宝。
03
常书鸿就将莫高窟旁边的一所破旧的皇庆寺稍微打扫一番,布置成了一个简单的敦煌艺术研究所,开始了自己的工作。
他用红柳树枝给自己做了一双筷子,就着咸菜,吃着半生不熟的面片。陪伴着他的是敦煌莫高窟九层楼上的寂寞的铜铃声。
就在这一年的冬天,常书鸿的妻子陈芝秀带着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来到了敦煌。从小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南方的陈芝秀,无法适应敦煌的恶劣环境,她几次提议丈夫离开,但是丈夫却每次都无动于衷。
陈芝秀一直很喜欢穿旗袍和高跟鞋。敦煌那样恶劣的天气,穿不了旗袍,也穿不了高跟鞋,被风吹得脸疼,刚洗过的头,一出门便脏了,陈芝秀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图|常书鸿一家四口
当他将这些事讲给丈夫听时,丈夫总是漫不经心地说:“你可以穿裤装,穿上靴子,不一定非得穿旗袍。”
常书鸿经常忙得不亦乐乎,随着一些年轻学生们的投奔,他正式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,他担任所长。
为了防止风沙,他开始带着大家种树。食物短缺,他就带着大家开荒种菜。没有住的地方,他们就将皇庆寺的马厩改成职工宿舍。颜料不足时,他们就将本地的红泥和黄泥研磨成颜料。
他带着学生去修复莫高窟,临摹壁画。
虽然他们干劲十足,但也免不了食物不足、交通闭塞。这些无不时刻不存在的威胁。
莫高窟距离城市60多公里,往来只有牛车,要么只能徒步,从县城买来的牛羊肉或豆腐在遥远的路途中就变质发酸了。
就在这个时候,常书鸿的家庭也发生了一场变故。
常书鸿在自传中写道:“陈芝秀的工作热情下降了,她要去兰州看病,她走后多日,就再也没有音讯。”
一天,他的学生董希文跟他聊天时,常书鸿念叨说妻子陈芝秀走后多日都没有来信。
董希文悄声说:“师母可能不会来信了。”
常书鸿不觉打了一个寒颤。在常书鸿的一再逼问下,董希文才将师母陈芝秀的一封信交到他的手上。
原来陈芝秀已经移情别恋,这次去兰州就再也不会回来了。
常书鸿悲痛欲绝,他此时心中只有一个执念:就是将妻子追回来。
他牵着研究所里的一匹枣红色的马,连夜穿过茫茫戈壁,向安西、玉门方向奔去。情急下,他坠下马,晕了两天。被一支地质勘探队发现,才保住了性命。
当他再次苏醒过来时,兰州传来消息,陈芝秀已经登报,宣布与常书鸿离婚。
对于妻子的出走,常书鸿一直很难释怀。
但是在晚年的自传中他却说道:“我自己一心工作,没有时间照顾家庭,照顾妻子,这一切都是过去我忽视的。”
真是祸不单行。妻子出走后,研究所突然被撤销,同事们陆续离开。
国民党Z府当着常书鸿的面,要从莫高窟里拿走一件北魏彩塑泥菩萨像。理由是给军官的妈妈拜佛用。常书鸿用尽了各咱手段,最后承诺给他一张女儿常沙娜临摹的飞天像,才将其送走。如果真的将敦煌莫高窟交给他们,后果真不堪设想。
时间不知不觉到了1945年,抗日战争胜利后,他的学生们也陆续返乡。
他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不知何去何从。他端着灯迷茫地走进一座窟中,当他看到壁画中《萨垂太子舍身饲虎》的故事时,他突然决定继续留在敦煌。
故事中讲述了萨垂太子为了拯救奄奄一息的老虎和老虎仔,自己刺破血管,让老虎吃了自己,才得以生还,从而萨垂太子也功德圆满。
常书鸿想,萨垂太子能以身饲虎。为何自己不能做到守护敦煌呢?似乎他在人生迷茫和彷徨时,总能在莫高窟中找到指路灯。
于是他卖掉了皮鞋和西装等值钱的家当 ,筹备资金和一双儿女一起到重庆寻求救援。在兰州和重庆,常书鸿父女举办的敦煌画展,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唤起了很多人保护敦煌的呼声。
图|常书鸿和工作人员
1949年10月,敦煌古城解放,一列解放军来到敦煌石窟前,带头的军官握住常书鸿的手说:“你专心做保护和研究工作吧!有我们在,不用再担心了!”
常书鸿的心终于安定下来,从此一头扎进敦煌的研究与保护,这一干就是50年。
78岁时,他才在领导的安排下回到北京安度晚年。因为听习惯了莫高窟的铃铛,他在家里也安了一个铃铛,只有听到这个声音,他才能够踏实安睡。
直到他去世后,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“敦煌守护神”这五个字。在那个战乱的年代,以常书鸿为代表的坚守者们,给予了敦煌坚如磐石的守护,让这座珍贵的艺术宝库得以存续。
他们的名字、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铭记!